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上卷 素问篇 平人气象论
    【本章要点】

    本篇主要精神,说明胃气为本,“得谷则昌,失谷者亡”是临诊时非常主要的问题。篇中就平脉、病脉、死脉分别说明五脏脉象;“四至五至为平脉”,超过或不及,则为反常。另外,四时不同脉象、脉症相同、脉症相反等情况,也都有临床诊断价值。

    【原文】

    黄帝问曰:平人何如?

    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①脉五动,闰以太息②,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③,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日死。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春胃微弦曰平④,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⑤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

    夏胃微钩⑥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⑦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

    长夏胃微耍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⑧无胃曰死,面耎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脏真高于肺,以行荣卫阴阳也。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⑨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欲知寸口⑩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痛。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病。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寸口脉沉而喘,曰寒热。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病在内。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脉滑曰风,脉涩曰痹。缓而滑曰热中。盛而紧曰胀。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藏,曰难已。

    臂多青脉,曰脱血。尺脉缓涩,谓之解。安卧,脉盛,谓之脱血。尺涩脉滑,谓之多汗。尺寒脉细,谓之后泄。脉尺粗常热者,谓之热中。

    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己死,是谓真脏见皆死。

    颈脉动喘疾咳,曰水。目裹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已食如饥者,胃疸。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目黄者曰黄疸。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脏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太阳脉至,洪大以长;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

    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

    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病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黄帝内经简介 >黄帝内经目录 > 上卷 素问篇 平人气象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