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下卷 灵枢篇 官能
痹。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师无名。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传,此之谓也。手毒者,可使试按龟,置龟于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复生如故也。

    【注释】

    ①以为一纪:古人以理清使之不乱叫做纪;以为一纪,就是通过整理,使之系统。

    ②膈有上下,知其气所在:膈的上下有不同的脏器,应该知道病气所在,以进一步知晓具体什么脏器的病变。

    ③岁之虚:指岁气不足出现的反常气候,如春天不温暖,冬天不寒冷等。

    ④用针之要,无忘其神:指用针的关键在于调养神气、推动生机,以扶正祛邪。

    【译文】

    黄帝对岐伯道:我听你讲解九针的学问已经很多了,是难以计数的,这些内容经过我详细的推究和考证,已经把它概括为一个系统的纲要。我现在亲自读一下,你听了其中的理论后,有不对的就告诉我,并加以修正,使它得以流传后世而不被遗忘,如果遇到合适的人,就传授给他,不合适的人就不必和他说。岐伯恭敬地一拜后说:让我来恭听这些高深的道理吧。

    黄帝说:针刺治病的原理在于,必须知道病症邪气所在的部位,辨别分清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的多少、脉气在全身运行的逆顺情况,血气出入交会的腧穴,才能根据病情作出适当的治疗。应懂得如何排解结聚,了解补虚泄实的手法,以及各经经气上下交通的腧穴,更要明确气海、血海、髓海和水谷之海这四海的路线。观察寒热、羸弱疲困等症的虚实情况。治疗时要针对各经荥输的不同部位而选取相应的穴位,并要谨慎地调理气机,确知经脉循行的线路以及左右支络相交的地方。患有寒热交争的病,就要调和阴阳;患有虚实难辨的病,就要诊断明确使其通调平定;如患左右不协调的病,就要用缪刺的方法,左病刺右,右病刺左;要明确经脉循行的顺逆,一般来说,顺的易治,逆的难治;阴阳调和之时,也就是病愈之时。审察清楚了疾病的标本、寒热,确定了邪气所在的部位,每次针刺治疗时就不会发生错误。再掌握了九针的不同性能,那么针刺这门学问就掌握得较全面了。

    明白了井、荥、输、经、合五腧穴的主治功能,在这些穴位上施以除疾补泻泄的针法及行针时体位的屈伸出入和针的出入,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人体的阴阳两个方面,是与五行相合的。五脏六腑,配属于阴阳五行,也各有其所藏的功能。而四时八节的风,都有阴阳之分,各自侵犯人体的一定部位和脏腑,都会表现在面部的一定部位,显现出不同的色泽。五脏六腑的病变,可通过观察其疼痛的部位,再结合面部左右上下所显现的颜色,就可知道疾病的寒湿属性和病在何经。审察皮肤的寒温滑涩,就能了解被何邪所苦了。膈以上为心肺所居处,膈以下为肝脾肾所居处,所以审察膈的上下,就可知道病气的所在。首先要掌握经脉运行的道路,再选择针刺的几个穴位。用针宜少,进针要慢,刺入到一定深度后。应作长时间留针,使正气徐徐入内。如果高热在人体上部,就当推热下行,使下和于阴,热邪由下而上,就引导邪气排除体外,同时又要注意,先病者应当先治,寒邪在外的,应当留针而用补法;寒邪入于中的,应当取合穴以泄之;有的寒邪不适宜用针,应改用灸法加以治疗;上气不足的,应当用导引推补的方法,引举其气以补其上;下气不足的,应当用留针随气的方法,以充实其下;阴阳都虚的,当用灸法治疗;寒气厥而上逆,阳气大虚,或骨侧的肌肉陷下,或寒冷已过两膝,就应当灸足阳明胃经的三里穴;阴络所过之处,寒邪侵入而留滞在里面的,或寒邪由络脉深入到内脏的,当用针推散其寒邪;如果经脉下陷,就应当用灸法治疗;若脉络坚实凝聚,也要用艾灸治疗;如果不知道病痛的确切部位,就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黄帝内经简介 >黄帝内经目录 > 下卷 灵枢篇 官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