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安得广厦千万间——保障性住房
安得广厦千万间——保障性住房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这是杜甫的千古绝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公元759年暮冬,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天,在友人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诗人十分喜悦,在这里先后居住四年,留下诗作240余首。不料,最终在一个深秋,风雨大作,屋破雨漏,杜甫长夜难眠,遂写下了这一名作。诗人潦倒至极,然而在诗中,依然表现出身处窘困却心念黎民的胸怀。
“民以食为天,家以居为先”。住房,是生活的一项基本需求。时至今日,住房问题依然是中国百姓普遍关心的一个严峻话题。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对于房产的改革,越来越关注,到了街头巷尾无不议论的程度。
“赶上分房的末班车了吗?”——这是1997年时,绝大多数中国人热议的一个话题。当年,中国的住房改革正式上路。国务院提出建立“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由此终结了推行几十年的福利分房。紧接着,众多工厂职工掏钱购买自己租住的单位房屋。中国由此飞速进入了“住宅私有化”的时代。大致在2000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开始进入“市场化、民营化”的阶段,而房价也踏上了飞速上涨的历程。然而此时,保障性住房并未按照国务院当年的要求,成为城镇住房市场的主体。这导致低收入和高房价的矛盾越来越深,太多的普通百姓陷入到只能看,不能买的境地。
近些年来,房地产业一直是我国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同时也是一个高利润产业。在以市场化为主的指导思路下,房地产商大多追求高利润,从而导致房地产畸形发展,让太多的老百姓望而生畏。其主要问题表现为:少数大城市房价上涨过快,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矛盾突出,房地产市场秩序比较混乱。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就是,在虚热的房产市场中,商品房价格节节攀升,已建好楼盘和在建楼盘层出不穷,然而,几乎个个追求暴利,真正适合老百姓住的楼盘却没有几套。
高昂的房价,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最简单、最直观的一个现象就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可是,有多少爱情死于房价?虽然两者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不管什么时候,结婚总得有住的地方。中国有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老百姓都讲“盖房子娶媳妇”,在现代化的城市里,这演变成“想结婚买房子”。然而,一套房子的价格对大多数年轻人来说,称得上一个天文数字。再者,人们的生活除了住房之外,还有孩子的上学和老人的健康,这两者都需要作很大的储备,人们不可能把钱全都存到房子里。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对保障性住房的渴求就不难理解了。
“社会保障性住房”,是指由政府投资兴建或收购的,限定建设标准、供应对象和销售价格或者租金标准,具有保障性质和特定用途的住房。保障性住房与市场上的商品房相比,一个为了公益,一个为了赢利,有着本质不同。对于老百姓而言,保障性住房的最大特点当然就是便宜、实惠。
实际上,在十多年前的住房改革中,保障性住房就已经被钦定为主角,但由于各种原因,它一直站在中国房地产这个大舞台的边缘。现在,在中国楼市甘当了十多年配角的保障性住房,终于等来了“变换角色”的时刻。
2006年5月,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条例(修订草案)》,提出六条房产调控纲要,明确重点发展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2007年8月8日,国务院下达《关于解决城市低收人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廉租住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