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对抗不确定性,重建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1
第七章对抗不确定性,重建我们与.sbkk8./html/shijiesanwen/
世界的关系
在这个时代,对我们来说最困难的,就是一直坚持做一件事情。因为坚持做一件事情在社会浮躁、变化很快的情况下,有和社会脱节的心理后果。我们被抛入了一个充满变化的世界,只能被社会的潮流裹挟而走。
1.人最害怕的并不是要发生什么,而是不知道要发生什么
一个铁的心理法则是:如果一个人知道未来要发生什么,他还可以把握,可以控制,可以应对。但是,如果他不知道,对可能要发生什么没有一个预先的心理防护,他就只能被焦虑淹没。
1927年,精神分析的祖宗弗洛伊德迈向了生命的暮年。他写了一本书,说宗教是一种幻觉,然后送了一本给法国作家、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曼罗兰。
要交代一下,此罗兰不是那个喊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的罗兰夫人。那个罗兰夫人是在1793年法国大革命时期喊出那句著名的口号,并被处死的。她之所以叫罗兰,是因为她的老公姓罗兰。
罗曼罗兰是上帝的粉丝,感觉非常不爽,于是便写了一封信给弗洛伊德,说宗教的感觉并不是幻觉,它有如大海般的浩淼,暗示弗洛伊德理解不了就不要乱说。
弗洛伊德看了信后哈哈狂笑。两年后,在一本新书里,他说宗教信徒都是些在心理上还没长大的小屁孩,他们需要一个上帝,就像小屁孩需要一个父亲一样。
在世界思想史上,有几个打击宗教最厉害的人:马克思、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英国哲学家罗素和弗洛伊德0但前面三人打击宗教是从哲学和政治的角度,不像弗洛伊德,是从心理动机下手。
我不想对宗教作出评价,有信仰的人始终是幸福的。需要指出的是,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弗洛伊德说对了一点:如果没有一个上帝,很多人将无法独自生活。
不要以为只有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等才叫宗教,革命运动、民族主义运动、时尚购物、娱乐、拜金、自恋、爱情等,都具有宗教的心理功能。正如弗洛姆所说,一个人的上帝不一定是那些抽象的人格神或非人格神,也可以是一尊雕像、一个明星、一堆金钱、一幅画像。
人需要一个上帝,有时候也非常需要一个敌人。如果说人对上帝有一种先验渴望,那么对敌人同样如此。在这个世界上就有那么一个国家,从诞生的第一天起一直到现在都需要一个敌人。没有一个敌人,或者无法确定敌人在哪里,它就会陷入神经性紊乱,不知道自己是谁。
这个国家是美国。
从建国开始,美国的敌人就没有断过。开始是英国,后来是德国,再后来是前苏联,现在则是朝鲜这样的无赖国家,以及基地组织这样的恐怖主义。找不到对手,美国就会拔剑四顾心茫然,找不着北。
我估计除了那些喜欢喊自由口号,骨子里却深得红卫兵真传的一夜美国人之外,大多数人理解这一点费不了几个脑细胞:当你有一个对手时,你想到的就是如何打造自己的实力把他打趴下,如果没有对手存在,你的力往哪儿发?
对于美国来说,一旦失去敌人这个目标,就会同时陷入两种焦虑。
(1)没有了攻击和防御的对象,那就意味着自己在明处,彻底暴露在一个躲在黑暗之中的敌人的面前,而且根本无从防御。
911之后的一段时间,恐怖主义为什么那么让美国人害怕?就是你根本不知道恐怖分子在哪儿,他又在何时何地玩恐怖,而这样一来,在心理上就没有一个地方是安全的。
(2)美国打造自己的实力,本来就有一个预设,那就是为了战胜敌人,失去了敌人,一拳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