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37章 刘县令弃官
需要,他们只能揣着明白装糊涂,等李素“正式禀报”后再假装“恍然大悟”。

    演得也是挺累的,刘焉的势力,估计在这背后也花了不少资源,自以为把刘备和李素当成提线木偶一样在操纵。

    与此同时,在李素把上述情况正式反馈之后,又过了两天,李素之前在甄家工坊订货的第一批防止印刷渗染的楮皮纸,也已经正式造好晒干、可以用于印刷了。

    这批纸的原料并没有充分浸沤,前后只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出品,所以造出来的纸寿命会短一点,但印东西是没问题的。

    雕版也已经在等纸的过程中雕好了,就等纸一到立刻就能印

    雕版过程中,当然也遇到过一些技术难题,比如一开始李素都没考虑到阴文雕版雕出来的字,印好后是反的。

    但这些问题都是好解决的,李素让钟繇重新在很薄的绢帛上抄了一遍,也多给了钟繇一份抄写费。因为绢帛透墨性比纸更好,写完后绢背面也能清晰印出字迹,所以把绢反过来盖在木板上、让木匠顺着反的字刻,就能刻出可以印书的雕版了。

    李素还做了一个滚筒状的、外面包裹类似海绵一样吸墨材料的工具,用于给雕版刷墨,免得墨沾多了楮皮纸也撑不住。

    总之一番折腾,总算是把这世上第一批黑底白字的阴文卷轴书印了出来。

    给刘备授官未遂后的第三天,这批书就开始在雒阳流传开来了。

    最初的卖家,是甄家的商铺,他们就跟原先卖纸一样卖成品书。

    毕竟这个时代原先还没有书籍这门生意,大家都是买纸回去自己抄的,就算有交易,也是读书人之间买卖,没有商人批量卖的。

    三月初四,也就是孝义录开卖后的第二天。

    李素一早去衙门里点卯,处理了些事务,等着逮到公务的空闲,就翘班溜出来。溜到甄家商号,向管事张亮查问一下卖书的情况。

    张亮对李素的态度,着实比较两面化。

    一方面很感激李素发明了这门新生意虽然现在还对甄家人技术保密,看起来整体行业前景很开阔。

    但另一方面,最初出版的这本书,质量确实不咋地,卖得不太好。

    张亮便如实相告“先生,自昨日起,来这儿看新鲜的人不少,很多人试读了之后,也觉得故事精彩,也颇有教化之功,发人深省。但很多人觉得这书价钱太贵,于仕途经学并无补益,舍不得花钱买。”

    李素对这个暂时的结果,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他没想到,大家不买的主要原因居然是嫌价格贵。

    他便耐心问道“这书价格还贵光是卖纸,这样一张长卷,蔡侯纸都要十几钱,左伯纸更是要三十钱。我造的左伯纸,比寻常左伯纸质量还好,光卖纸卖四五十钱,因为稀缺,恐怕也不为过吧

    我还把字弄上去了,只收一百多钱一卷,贵么这一卷好几千字,找个文书抄写,手慢也得抄几天,读书人的时间,一天不得至少当得百钱工钱”

    李素非常中肯地剖析,一度以为是甄家的人不会做生意,不会给客户找参照对象说服,才导致客户不肯掏钱。

    另外,或许有人会觉得一张纸卖十几钱到几十钱太贵了但实际上,这个时代的纸是非常长的,也就是跟后世宣纸一样宽阔,比宣纸窄一些,但更长。

    因为汉朝的人写书的习惯,还没脱胎于竹简,竹简就是很长一排竹片卷起来的,有纸之后旧习难改,也就依然做成长长的卷轴。所以书才是以“卷”为单位的,一张长纸写满卷好就是一卷书了。

    没有蔡侯纸之前,这样面积的一条绢帛,至少要几百钱。纸只卖十几钱到几十钱一卷,已经比写在绢帛上成本便宜了十几倍了。大家的心理价位对标的是绢帛,所以对纸的售价也是很认可的。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简介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目录 > 第37章 刘县令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