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39章 上达天听
此应付,内情就不足为外人道了。

    刘宏这才好奇“你也会讲书”

    段珪媚笑着说“因为那书浅显,言语粗俗,一如市井闲聊,一看就懂。”

    刘宏愈发好奇了“言语粗浅,那必然洋洋洒洒,冗长不堪,怎得还能几日内传出数千卷抄写恐怕都不及吧。”

    段珪“好像是有商人用了新的奇巧之法,如同印玺一样印制的,故而传播极快。”

    刘宏往那一靠,张开嘴等宫女喂了他几颗去了皮、籽的葡萄,随口吩咐“那你就挑新奇趣事讲讲。”

    段珪找来书,战战兢兢挑了几个近年的故事、看起来比较有血有肉不像是演戏的,给刘宏讲了一下。

    没讲多久,刘宏果然被吸引住了,连葡萄都忘了继续吃了。

    “这话说着才像是在说故事讲笑话嘛,一点都不说教,难得现在的读书人还能写出这么通俗的故事。”刘宏点点头,随口评论道。

    不得不说,这完全是书的创作时代性的碾压。

    汉朝的书,太干了,一点灌水细节都没有,所以故事的趣味性,当然不能跟李素写的相比。

    而且,很多汉朝的书,其实也不是一开始就那么精炼那么干的,有些是在常年的传抄中,变得越来越干因为抄书的人会不耐烦,比如一句话原文是二十个字,那么抄写者绝对不会增加修饰语,抄成二十二、二十三个字。

    最多只是把原书抄完之后,在字里行间加注释、发弹幕吐槽。

    但把原文二十个字缩写成十八个字,则是完全有可能的,只要不影响叙事清晰就行。下一次别人再借你的书抄,还是嫌慢,觉得还能精炼,就再少抄两个可有可无的,这句话就变成十五个字了

    所以先秦两汉的故事书、其实是一代代人不断缩写的群体智慧产物。最后才变成西京杂记上那样几十个字甚至十几个字就讲完一个小故事的程度。

    而刘宏的审美,是连西京杂记那种干燥到便秘的故事书都能忍的,一听段珪转述的孝义录,瞬间就觉得趣味横生。

    听到精彩之处,刘宏忍不住屡屡互动反问

    “那刘备南下邺城出首张纯,竟是走的黑山贼控制的地界,才躲过了反贼的搜捕那张飞,竟能一声大吼,震落方圆百步内麦苗上的积雪使伪装成乡民的黑山贼恐惧辟易”

    “最后杀回卢奴县时,那刘备竟以如此计策,骗开城门、使张纯猝不及防、不得不弃城而逃”

    刘宏丝毫没意识自已已经被带歪楼了。听了好一会儿之后,才注意到,这个故事貌似跟“孝义”没什么关系,最多只是忠义。

    他这才打住段珪“等等这些事迹跟孝有什么关系”

    段珪这才连忙跳掉一段剧情,翻到最后“是这样的,这安喜刘玄德,祖籍涿郡涿县,追杀张纯过境后,因为官职在身,无法再追,后来几经曲折,弃官而去,回家保护家中叔父、聚乡勇保境安民”

    刘宏听了,发现他第一次看到故事居然能在“说教”之外的环节,灌水铺垫那么多惊心动魄的刺激过程。

    虽然有点主次不明,无病呻吟,说教太少、立意拔得也不够高。

    但不得不说,这故事听起来是真刺激啊。

    愣了一会儿之后,刘宏才拍这大腿叹道“若是西京杂记和其他稗官野史也这么写,朕何至于不喜读书”

    潜移默化之间,刘宏竟然把只是打了一两场微不足道小仗的刘备,想象成了一个将才。

    正所谓庞贝打仗打得好,不如凯撒高卢战记写得好。

    拿皇打仗打得好,不如同行衬托、敌军秘书写战争论写得好。克劳塞维茨早年是布吕歇尔和沙恩霍斯特的参谋,跟着那两位将军跟拿破仑打过仗。克劳塞维茨当参谋时战绩很烂,但写书很牛逼。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简介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目录 > 第39章 上达天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