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天启五年 夏 【1067 韦公爷的升官神话】
,水土流失严重,过去一直说*均流失16亿吨泥沙。

    推行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以来,近*入黄泥沙已下降到*均3亿吨的水平。

    再结合后世的大规模城市化,政策引导黄土高原上的农民进城落户,让黄土高原减少人类生产干扰,入黄泥沙还有可能大幅下降。

    其实完全不缺黄土高原上生产的那点粮食和养的那些牛羊的。

    下游悬河问题,韦宝大概记得过去数据是黃河*入海400多亿吨水,同时挟带12亿吨泥沙入海。

    后来经过治理,用掉大量黃河水,*入海水量降到百亿吨上下,流量小了,挟沙效率下降,*入海泥沙只有1亿多吨。

    通过小浪底水库人造洪峰调水调沙可以提高一点挟沙效率,但远远不够治理悬河危机。

    多出的泥沙不能淤在下游河床中加重悬河危机。

    后世的办法是淤在小浪底,三门峡,刘家峡等大水库中,作用最大的小浪底过去20*巳淤了三分之一以上。

    大明时期,荆江是多发洪灾地区。

    *里长江,险在荆江,荆江是长江自今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矶段,河道弯曲狭窄,有九曲回肠之称。

    且清江、汉江和洞庭湖水系都在这里集中汇入长江,长江干流决口多发生在此,荆江段也是长江中下游最早出现堤防的河段。

    荆江水患的出现,与自然环境的变迁和居民对湖泊滩涂的围垦密不可分。

    荆江地区最早是古云梦泽的范围,**一片。

    荆江沿线的地理变迁,除了天然因素,**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垦殖,二是堵口。

    宋代以前,长江干流上保留有大量与大小湖泊连通的水口,天然湖泊仍保留着较好的调蓄作用,荆江沿线的堤防以保护围垸农田和城市为主,并未连成一线,留有大量“口”,元代有“九穴十三口”之称。

    明成化*间,1465—1470*,江陵城东长江北岸的黄滩堤被改为石堤。

    嘉庆二十一*,1542*,江堤北岸的郝穴被堵塞。

    自此,荆江大堤上至堆金台,下至拖茅埠,长达124公里的堤段连成整体,时称*城大堤。

    清代靖江两岸堤防不断延伸加高,北岸江陵、监利和沔阳境内的江堤长达600余里,南岸江陵、公安和石首境内的江堤长达300余里。

    为加强荆江大堤的管理,明隆庆元*,1567*设堤甲法,以民夫修守,北岸7300余人,南岸3800余人。

    清乾隆五十三*,1788*大水,大堤溃决,淹没江陵城,乾隆拨发库银200*两堵塞决口,加培堤身,设石尺水志,规定堤防保固期限,改民堤为官堤。

    最早的时候,这一带有很多湖泊,都与长江水系连通,相互自由进出。

    宋代开始,零星围起来一些地方。

    明清时期,堤坝由围城、围田慢慢推进,最终变成了围江,发展成了沿江堤防,口先后堵掉,长江水只能在河道里淌。

    然而,长江虽不及黄河这么夸张,也是有携带泥沙的,荆江这一带九曲十八弯,长江出三峡后流速骤然变缓,天长日久河道还是会壅塞。

    洞庭湖为湖南北水利之枢纽,贫穷私垦,豪强争占,五方集处,讼狱日滋。惟洲地愈积愈宽,则湖面愈占愈狭,容水之区**,必致横溢四出。

    湖北则荆江大堤受其害,湖南则滨湖州县被其灾,盖湖中之水既渐变而为田,则湖外之田,将胥变而为水,此必然之势也。

    古人不是不懂,也实在是无能为力。

    断人生计得罪豪强激起民变这种事是不能做的,还是把大堤尽量再修结实点。

    长江垦殖是个渐进的过程,因为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明鹿鼎记简介 >明鹿鼎记目录 >天启五年 夏 【1067 韦公爷的升官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