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解读《楞伽经》第九讲
    佛光禅师解读《楞伽经》第九讲

    上一段讲到楞伽王如何能够通过自思维正法而去契入佛地真实的受用境界。他善巧地从如何发起的,都讲得比较系统的。大概地知道一些就行,因为具体的东西还需要你自己亲身经历才行。你如果没有一个亲身的实践的过程,怎么说呢也是一种感受。这里讲到一个次序问题,你透过思维不分别意识,这样去认识,然后慢慢地去远离这个心意意识这三种相续见。这样的话对于所谓的外在的缘起相的执著就会放下,这样就能入如来藏,趣于佛地从而证入空性,这是这么一个次第过程。

    我们应该这么去修学,这么修学外在的表现是什么呢?你就能如是见,应如是见嘛。以如是之见实践一切真理,就是见一切如来,也能如是见一切诸法。我们所见的一切诸法都并不是如是见,所以我们会产生分别和执著。产生分别和执著的一个结果就是烦恼生死这个相续的过程发生。

    这从我们自己自身的现象上你去怎么去感受呢?怎么去认同呢?我一直在强调一个观点,什么观点?学佛呢,不要把佛法跟自己分开。你跟自己分开的时候,最后只能说佛法是佛法,你是你,两个呢不尽相同。我们现在学佛一定要把佛法的一种观念,息息相关到自己的生活相续境界里头去,这叫如是之见。

    这样做的一个基础应该是什么永离心意意识,这样才能观察一切诸法而去修内行。内行是什么?就是你从心底里去认识,逐渐进入空性的过程和行程。莫著外见,莫堕二乘这是他影响力就发显出来了。影响力发显出来的时候自然就符合空性了义这个道义,超越现在我们所说的,包括一切外道邪见都不会干扰你了,这是在这么一个过程。

    这一切一切,前面讲的这个比较系统的过程,我们思维起来好象是有一些不是很容易,所以他后面又详细地讲了一下。若能如是,即是如是修行,我们能如是,什么叫如是?我们真正按照上面所讲的思维模式进行下去的话,这叫如实修行。什么叫如实修行?真实的行持真理,实践它。

    如实修,行者行,何为行者行?实践真理的这个人能真正地实践真理,能摧他论,能破恶见,何为摧他论?行者行是自利的部分,你通过你自己的认识去实践它,这是自利的部分,而摧他论,破恶见,这叫利他的部分,显现的利他的部分。能舍一切我见执著,对于自己所谓的执著的东西统统都能放下。放下的标志是什么呢?以妙慧转所依识,这是他外在形象的标准。

    我们人的观点,作为众生法界的缘起相,他不能放下,他没有进入空性、实践空性这个理的时候,他所表现的是什么?是执著,不能转化他的认识。我们上回说过妙慧是什么?就是我们认识到的这个理性,你依这种理性,这种理性是符合空性的。空性是什么呢?空性我们说过,空性是不妨碍任何东西的,这种运作、发展的过程,这种过程在这称为妙慧。何为妙慧?以你这种能观察的作用,这个心能作用,把你以前你所认识到的,那种能力、观念、见解就会改变。

    所依识是我们自己认识世界、身心的虚幻的一种认识,意识的一些东西,它不是真实的,它是如幻的。怎么说如幻的呢?我们说过,你看待一个事情的时候,产生所谓的感受,然后下一次又发现相似相续的境界的时候,你又接着去用起来它,这就是所谓的所依识。我们认识这个杯子,我们怎么知道这是茶杯呢?我们不需要去想就知道它是茶杯,对不对?这个茶杯的概念从哪儿来的?是从前尘影像来的,是我们的认识所依,你再见到它,你认识它,为什么?你有个依,依靠的认识。

    那个能依靠的认识从哪儿来?从前尘影像来,本来是虚无的,是众缘和合的,它是没有它的特性的,没有它的本质的,是属于众缘和合的。所以说本身就来自于虚幻,你依虚幻再判断的东西更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解读楞伽经简介 >解读楞伽经目录 > 解读《楞伽经》第九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