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下卷 灵枢篇 热病
    【题解】本篇主要论述了各种热病的症状、诊断、治疗和预后,故篇名"热病"。

    【原文】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

    痱[1]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病先起于阳,后入于阴者,先取其阳,后取其阴,浮而取之。

    【提要】本段论述了偏枯和痱病的症状表现、轻重的辨别及治疗方法。

    【注释】[1]痱矧,音义同"废"。痱又称为"风痱",同偏枯一样,皆有一侧肢体痿废不用,但二者有所区别,偏枯无意识障碍,风痱有意识障碍,相当于中风病中脏腑的阶段。

    【白话解】偏枯病,表现为半身不遂而疼痛,如果病人言语如常,神志清楚,表明病邪尚在分肉腠理之间,并未入里。治疗时可以让病人卧床并发汗,再用九针中的大针治疗。毫口其不足,泻其有余,就可以康复了。

    痱病的症状,身上没有疼痛的感觉,四肢弛缓,不能屈伸,神志有些混乱,但不严重,语言虽然模糊,但令人可辨、是病情较轻,尚可以治疗;如果病情严重,已经不能言语的,就难以治疗了。如果痱病先起于阳分,而后深入阴分,治疗时应该先取阳经,后取阴经,对于痱病的治疗,针刺的程度应该比较浮浅。

    【按语】本篇主要阐释热病的有关内容,但篇首却论述了与热病无关的偏枯和痱病,故后世医家疑为错简,刘衡如《灵枢经》校勘本提出,应根据《甲乙经》,移至《癫狂》篇"骨清取井穴"之后。刘氏之说,可供参考。

    【原文】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写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身热甚,阴阳皆静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则泄。所谓勿刺者,有死征也。

    热病七日八日,脉口动,喘而短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间。

    热病七日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脉代者,一日死。

    热病已得汗出,而脉尚躁,喘且复热,勿刺肤,喘甚者死。

    热病七日八日,脉不躁,躁不散数,后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者,勿腠刺之。

    【提要】本段论述了根据热病患者寸口脉和人迎脉的不同征象进行针刺的内容。

    【白话解】热病的第三天,如果气口的脉象平稳,而人迎部的脉象躁动,这是邪在表而未人里,治疗可选阳经上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腧穴进行针刺,以达到祛除在表之热邪,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作用。同时实其阴经,益阴精的不足。发热很严重的病人,气口和人迎的脉象都显得很沉静,此为阳病见阴证,一般不允许针刺;如果还有针刺的可能性,就必须用疾刺法,虽没有汗出,但依然可泻出热邪。所谓不能针刺,是由于脉证不符,而见死证的征象。

    热病已经七、八日,气的脉象躁动,病人气喘而头晕眩的,应马上针刺治疗,使汗出热散,应取手大指问的穴位浅刺。

    热病已经七、八天,若是脉象微小,是正气不足的表现,病人尿血,口中干燥,是阳盛阴竭,一天半即将死亡;若是见到代脉,是脏气已衰,一日就会死亡。热病已经出汗,可是脉象还是躁而不静,气喘,并且不久热势又起的,不可针刺。若是气喘加剧,就会死亡。

    热病已经七、八天,脉象已经不躁,或是有躁象但不散不疾者,是邪气犹在,在后面的三天之中,能发汗的,邪气随汗而解;若是三天后仍未汗出,是正气已衰,到第四日死亡。在没有得汗的情况之下是不能针刺的。

    【原文】热病先肤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苛轸鼻[1]索皮于肺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黄帝内经简介 >黄帝内经目录 > 下卷 灵枢篇 热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