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市场主体追求的目标——利润最大化
第八章资源如何达到最佳配置——市场营销要懂的经济学
市场主体追求的目标——利润最大化
利润这个词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已经耳熟能详。它就像碧波里的珠宝,荡漾着诱人的光芒。虽然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利润的内涵有所不同,计算利润时也有一些比较复杂的方法,但在这里,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个并不复杂的道理:
一个从事生产或销售的厂商,如果他的总收益大于总成本,那么他就会有剩余。这个剩余就是利润。
生活中有一句俗话:有谁会嫌钱多?甚至有人说得更加直接:有准会嫌钱扎手?它表明的意思不言而喻——钱,当然越多越好。与之相应,对于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来说,也有一个鲜明的目标:利润最大化。它已经成为企业高呼的口号,行动的指南。身处市场大潮之中的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也不敢违背这一目标,而只能去尽力实现它。
那么,如何进一步深入理解利润最大化呢?如果我们单凭直观认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利润越多越好,这样其实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原因很简单,企业的利润来自于自身的生产或者销售,在市场里,一个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总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利润也在随之改变。因此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企业得判断出自己的经营在何种状态时能够取得利润的最大值。这就意味着,在恒量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时,必须要有一个客观的标准。
实际上,经济学家们早已经给出了这一标准,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边际收益是每多卖出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入,边际成本是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工人工资、原材料和燃料等变动成本。需要指出的是,边际成本往往随着企业的生产发生变化。厂商在生产过程中会时刻监督自己的经营状况,如果从某一刻起,再增加一单位产量时,该单位产量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就说明增加产量可以增加总利润,于是厂商会继续增加产量;反之,如果增加的这一单位产量的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就说明增加产量将发生亏损,这时会减少产量。这样,只有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厂商的总利润才能达到极大值。在经济学里,通常用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对此加以分析。边际收益用MR表示,边际成本用MC表示,所以,当你看到MR=MC这一条件成立时,便说明企业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目标,即利润最大化。我们举例加以说明。
假设有一家皮鞋厂,在一个销售期结束后进行盘点。它的总收益便是卖出皮鞋后的全部收入,它的平均收益便是每卖出一双皮鞋所增加的收入,规范地说,就是出卖每单位产品所得到的收入。大家不难看出,平均收益其实就是每双皮鞋的价格。假设该鞋厂生产一单位产品,也就是生产一双皮鞋增加的收益为20元(边际收益),而每多生产一双皮鞋的边际成本为l5元,那么,企业一定要增加生产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把能赚的钱尽量都赚到。但是,如果一双皮鞋的边际收益为20元,而边际成本却变为25元时,鞋厂每生产一单位产品就会赔5元,那么,企业就一定要减少生产,因为它正在贴钱卖货。只有当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都为20元)时,企业既不会增加产量,也不会减少产量,这时就说明企业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在这个例子中,设定皮鞋的价格不变,因此其边际收益也不改变,但是生产皮鞋的边际成本却在发生变化。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在这里,还需要对边际成本的变化加以说明。
以汽车客运为例。它的边际收益是指增加一名乘客所增加的收入,即乘客买票所支付的费用。如果乘客买票需要10元钱,那么汽车的边际收益就是10元。由日常经验我们知道,增加一名乘客,汽车的磨损、油费、司机和售票员的工资等基本可以看做无须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