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三章 盐法
丁一天一夜可得盐二百斤,而且不用柴薪,差距委实不小。

    但两淮,长芦和浙江等地,却是不及福建日晒时间长,气温高,得卤容易,化晶也容易。

    加上国初严控,还有技术流通的限制等等,晒盐法并未普及。

    其实到了万历年间,晒盐法更有进一步的突破,那就是福建人发明了埕坎晒盐法。

    民国《福建通志》中云:“万历间有以瓦片砌埕坎者,今尽埕坎矣。

    ”埕坎又称“丘盘”,“用瓦片平铺”。

    《物产志》卷一《食物类?盐》有关埕坎晒盐法的具体制作方法,万历《福建运司志》中有详细的记载:“海滨潮水平临之处,择其高露者,用腻泥筑四周为圆而空其中,名曰漏;仍挑土实漏,中以潮水灌其上,于漏旁凿一孔,令水由此出为卤。

    又高筑丘盘,可用瓦片平铺,将卤洒埕中,候日曝成粒,则盐成矣。

    ”

    就这样,海水在埕坎内经日光曝晒自然结晶成盐,埕坎晒盐法最大的优点是进一步省却了准备卤水的工序,节省了相当的时间和工。

    力。

    在此时的福建已经有数量过百的晒盐场,但技术传播很慢,两淮这里灶户多,人丁多,这里灶户多,人丁多,产盐数量供应数省也不困难,至于晒盐法出盐多价格便宜,可以使贫苦百姓买的起盐,并不在士绅的考虑范围之内。

    奇

    以朝廷的角度来说,灶户容易控制,两淮盐业供应的是繁华地方,不是福建那种海边山沟地方可比,崇祯年间有大人物就曾经在两淮推动晒盐法,并且上过几次奏折,力推晒盐法的好处,可是朝廷考虑到一年可怜的那点盐课收入都来自两淮,一旦推动晒盐盐课流失,谁都负不起这个责任。

    另外便是灶户被勋贵,文武官员和士绅侵夺利益,视为鱼肉,一旦改煎为晒,这些利益纠葛实在牵扯不清。

    看对方还在沉思,闵元启道:“也不是一点困难没有,一则是日照,所幸淮北这里就算冬天日照也充足,不过相比夏天的烈日还是差一些。

    二来是海水咸度,不过福建能成,咱们也能成。

    三来就是盐课提举司,虽然现在满地私盐,但别人私下做得,我大张旗鼓的去做,那便是两回事了。

    ”

    闵元启说完,双眼灼灼看向朱万春。

    眼前这商行少东,既然说很有实力,自己有人力有技术,对方如果有诚意,此时此刻应该拿出点东西来了。

    如果对方没担当,犹豫没决断,闵元启也是无所谓,他原本就打算先小规模的试验,所费不多,自己负担的起。

    一旦成功,可以请扬州的大盐商来合作,到时候不怕没有人投资。

    朱万春真的没想到,自己一时起意想拉拢的卫所小武官,居然真的胸怀丘壑,并且真的有所打算。

    “晒盐法得盐十倍百倍于煎盐。

    ”闵元启淡淡的道:“我不是生意人,得盐是要换成钱粮,换了钱粮我好练兵养兵,练好兵,我好保卫乡土。

    我闵家二百多年世代在大河卫,淮北地方就是我的家乡,除了少数奸人,地方人都是良善百姓,与我虽然非亲非故,却是乡亲故人。

    收盐的价格,只要不低的过份,我当然是希望给大商家来包销,自己省心省力。

    ”

    这一下算彻底说服了朱万春。

    对闵元启的关注最多是对未来的投资,晒盐法要弄成了,按闵元启现在的人力,产出的盐最少是多出几十倍上百倍。

    原本一个月五十两的盐,可能变五百两,五千两,甚至上万两。

    这个生意,对一年销售额在十万两左右的盐商家族来说,等于是把现有的市场扩大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谋明简介 >谋明目录 > 第十三章 盐法